我叫權紅軍,是中國援贊比亞第24批醫(yī)療隊的隊員、恩多拉醫(yī)療點的點長。自接到援贊任務以來,我的腦海中便浮現出了無數關于非洲的想象,原始、貧困、野性?同時又是一片充滿著神奇的大陸。我憧憬著能見到這里的草原、這里的野生動物群、還有自云霧中飛流直下的維多利亞大瀑布。同時也希望能夠像白求恩大夫幫助中國人民一樣,在非洲大陸為當地的兄弟姐妹們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他們祛除病痛、維持健康。一想到可以幫助這里的朋友戰(zhàn)勝病魔、恢復健康便會產生無盡的力量。
當接到通知出行的時候,我的心情萬分激動。2023年4月22日由鄭州飛到廣州,再經廣州飛到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再由亞的斯亞貝巴飛到贊比亞首都盧薩卡,一萬多公里的路程,我們在斗轉星移中終于到達目的地,總共歷經近三十個小時的行程,終于到達了我們未來一年將要工作和生活的這片土地。

初到贊比亞,雖然經歷時差的困擾,但也擋不住我們第24批醫(yī)療隊員一顆顆火熱的心,第23批老隊員及當地華人華僑的迎接讓我們在異國他鄉(xiāng)倍感親切。
每天,清晨的微風中夾雜點點泥土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抬眼望去,滿目的綠色樹木鋪滿大地;粉色的紫荊花嬌艷的躲在清晨陽光中的樹蔭里貪婪的自我陶醉;鵝黃色的朱瑾爭先恐后的伸長了脖子等待著過往的行人;還有那紅花楹、鳳尾竹、紫藤花一個個、一簇簇爭相向我們展示著他們的魅力。這一切的一切都向我們展示著非洲大陸的勃勃生機。
在首都盧薩卡的交接井然有序。然而,到銅帶省恩多拉醫(yī)療點的交接歷程,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基層醫(yī)療點援外工作的不易,我們早晨五點披星戴月駕車前往恩多拉,一路上沒有國內那種專門的高速公路,只有一條充滿了深深車轍和飛揚塵土的“省”道。其間移民局因為上一批老師簽證的問題又將我們在“省”道上倒回了一百多公里,最終在當地華人華僑的幫助下,我們在被延誤三、四個小時之后才重新啟程,這次經歷也讓我們對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將要遇到的困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原本預計6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終于在11個小時之后才平安到達恩多拉駐地。
也許生活本身就是跌宕起伏的,當駐地大門打開的那一刻,滿院沒膝的荒草,地上腐爛的牛油果,陰暗的石棉瓦蓋的簡易房,掉落的天花板,還有滿屋堆滿的雜物,與其說是醫(yī)療點駐地,不如說更像是廢棄了幾年的爛尾樓。在來贊比亞之前,其實已經知道恩多拉的條件很差,只是這種環(huán)境已經超出了心里的預期。不過,作為醫(yī)療隊的一員,抱怨環(huán)境困難并不是我們的作風。應對復雜環(huán)境,適應艱苦生活,順利開展工作,是我們未來一年將要完成的艱巨任務。

左一:權紅軍
資產的清點自然必不可少,物品、物資一一仔細查對,確保固定資產萬無一失。核實檢查水、電、氣等一系列設備處于完好狀態(tài),保證未來的生活能有最基本的保障,在初步的交接完成后已是人困馬乏。
感謝第23批老隊員在我們初來乍到的時候給我們詳細介紹經驗,又用了1天的時間陪我們再次來到恩多拉醫(yī)療點進行資產交接。遙想45年前,我們的援外前輩們剛剛來到這里,披荊斬棘,開荒拓野,吃菜自己要種地,吃肉自己要養(yǎng)豬。條件何其艱難!經過這幾十年的發(fā)展,雖然各種條件比不上國內,但比之前還是要強了很多。作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艱苦奮斗、開拓創(chuàng)新一直是我們的優(yōu)良品質。我們相信,在我們的雙手勞動下,未來一定會比以前過的更好,一定會讓我們的援非生活安全舒適。

“不畏艱苦、甘于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概括的中國援外醫(yī)療隊精神??僧斘覍嵉亟洑v了之后,我才發(fā)現這并不僅僅是十六個字那么簡單,這是由一批又一批援外醫(yī)療隊員用生命和熱血所鑄成。他們以無私的奉獻精神和精湛的醫(yī)療技術,克服重重困難開展工作,發(fā)揚白求恩式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為促進受援國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提高當地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的杰出貢獻,加深了中國人民同當地人民的友誼。我不斷地告訴自己,一定要繼承中國援外醫(yī)療隊精神,前輩們能做好,我們也一定能做好,一定能夠讓和平的花朵在非洲大地上燦爛的綻放!
來源:中國援贊比亞第24批醫(yī)療隊隊員 權紅軍
宣傳科編輯整理